一块布,织出西藏小城的世界路
山南市曲松县邱多江乡江塘村合作社的农牧民身着民族盛装现场展示彩色氆氇和传统藏毯技艺编织。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
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地处西藏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条通道,也是南亚通往西藏的要道。年楚河流经而过,丰沃水土孕育了“西藏粮仓”,也沉淀出深厚的文明。
江孜为人所熟知,多源于电影《红河谷》中那段英勇抗击英军入侵的历史。如今,这座小县城正被一种古老的毛织布带入国际视野。
这块布名为氆氇。
藏地毛织瑰宝的传承之困
氆氇源于藏语音译,和“普鲁”同音,是藏族传统毛织品,用于缝制藏装、藏帽、藏靴等,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是氆氇中的上品,取绵羊脖颈下14.3-14.9微米的细软毛为原料,通过传统机器手工纺织、着色等多项工序制作,耗时一周以上方可成品。
2009年,“江孜谐玛氆氇编织技艺”就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鲜为人知的是,氆氇传统织机效率低下,花色形制千年不变,市场反应冷淡,匠人收入微薄,日薪仅几十元,氆氇技艺在走过千年后,一度面临失传危机。
“手艺人在,非遗就不会丢”
“很美,但很粗糙。”这是郭秀玲第一次见到氆氇时的直观感受。
郭秀玲是Sandrive沙涓羊绒品牌的创始人。在一次进藏考察中,她注意到这些具有历史感的手工制品。同时,还看到了半停工状态的工坊和闲置的织机。
但郭秀玲看到了希望: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织机,虽然织机只是停在那里,但意味着手工艺人都在。“手艺人在,非遗就不会丢。”
此后,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的帮助下,她和团队数次深入西藏腹地,与拉萨和日喀则当地农村合作社、地毯厂沟通交流,并走访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坊。
改良旧织机,改进旧工艺,藏地阿姐也被邀请到上海培训,一起研发氆氇作品。郭秀玲和她的团队开始了改造氆氇的计划。
小工坊有了大订单
班觉伦布村...
会员内容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